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记者从市文化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约30处左右,这些散落在乡土民间的璀璨明珠,因为工艺复杂、制作艰难、后续乏人等原因,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失。抢救、挖掘、保护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变得格外重要起来。去年开始,我市已启动了抢救、挖掘、保护这些历史遗存的工作,以让这些民间技艺能更好地保留下来,并实现发展、创新,以流传下去,为我市文化晋中的建设增添魅力。本期介绍的南庄架火,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首次看到南庄架火时,非常激动地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民间技艺!” “南庄的架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这是一首流传于晋中一带的民谚。南庄架火兴盛于位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的榆次东阳镇南庄村,开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普天同庆,举国上下闹社火、庆有余,欢乐气氛非同以往。南庄架火就是在当时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中脱颖而出的一朵奇葩。后来,江苏名士吕富、吕贵兄弟二人侨居南庄村,并将举世闻名的苏杭刺绣编织、彩绘和园林艺术等技艺与南庄传统社火融为一体。从此,南庄的架火便出现了:底座有五六米高,七米左右宽,设有山水、树木、人物、生灵、亭阁、牌坊等,十分壮观;中部,层层殿宇楼阁、飞檐高挑,铃铛垂吊,形如古塔,气势磅礴;顶上,城斗高矗,旌旗飘扬。从底到顶十四五米高,层层悬挂着精心编织的成串彩炮和灵幡。远远看去,却似一座别具一格的古式建筑,祥云缭绕,五彩缤纷,气势宏伟。
但南庄的“六百年架火”却一直隐于民间,只在当地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如今听说,在南庄村已成立了南庄架火美术工艺厂,南庄架火的传人们一心想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份财产传承下去。8月29日下午,我们慕名来到南庄村,亲眼见证了老艺人一刀一刀刻制架火花型、一丝一丝粘贴彩炮图案的细致与认真,见证了南庄人为南庄架火的传承所做的不懈努力。
南庄架火有绝技
说到南庄架火的老艺人,当推今年已75岁的赵义。赵义原在我市城区上班,1988年退休后回到南庄村,他自幼喜爱绘画,回来后,便迷上了南庄架火。赵义说,南庄架火细致而精美,材料全部是木料和纸扎,所有目及的东西都得靠手工完成,很多地方需要刀刻绘画,精心制作。一般来说,做一个南庄架火,需要40多个工匠日夜不停地干一个多月才能完成,而整个架火价值可达15万元。他还告诉记者,南庄架火有三个绝技,一是整个架火是按古代庙宇建的,各种图案也按古建筑上的图案刻画,但为了让图案“活”起来,已加入了南庄人自己的创新。二是悬挂于塔身的彩炮全是人工用手编织的,编织图案没有样式,全凭编织者自己设计。三是高十数层、十四五米的架火,居然只是层层顶上去的,不需要用柱子固定,被称为“无根架火”。
赵义回村以前,南庄架火的画工全靠雇用画匠完成,多花钱不说,单是久负盛名的南庄架火需要外人的帮衬才能完成这一点,就让老南庄人心里颇有几分遗憾。赵义回来后,大家商量能不能让他把手艺贡献出来,让南庄架火真正成为“南庄造”。赵义二话没说担起了这个担子。
架火上的图案与别的绘画还不太一样。架火是吉祥的象征,由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所以其上的绘画也大都是古色古香。赵义便买来古建筑美术图案书籍自己学习。经过几年的锻炼,赵义不仅在图案刻画上成为南庄村的第一把好手,现在架火的设计、刻画、彩绘都由他一人来安排。
在赵义家存放着一个架火模型,这是今年6月参加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时专门制作的。这个“架火”虽说是按1:10的比例缩小的,高只有1.4米左右,但上面仍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铃铛垂吊、旌旗彩灯一个都不少;塔底人物、山水和牌坊、亭台相衬,整个架火主次分明,五彩缤纷,栩栩如生。
今年64岁的杨文连老人是编织彩炮图案的行家。他说,在编织彩炮前,先要在半成品炮中挑选合格的炮胚,炮的粗细要比易拉罐略细,且大小均匀。早年时候,一进腊月,村里的媳妇们就开始挑炮。然后,将五彩蜡纸裁成一毫米左右的细条,根据设计的万字、富贵、梅花、四幅捧寿等各种图案,一条一条粘贴到炮胚上。图案均由编者自己设计。“炮胚的一周能贴几条蜡纸,能做一个什么图案,全靠做的人自己琢磨,做一个炮,快手都得一天一夜的时间。”杨文连老人说,“整个架火上要悬挂866个炮,这都是有讲究的。”现在有了电,南庄架火将声光电运用在架火上,晚上观展,更使南庄的火光怪陆离,如梦似幻。
南庄的火,人们俗称“顶架火”,奇就奇在“顶”字上。架火在平常年份是12层,闰年为13层,顶架火时不用直竖的架杆固定,就那么一层顶一层顶到顶,没有依托,只用几根绳索拉住四角,十分奇特。在过去,南庄火的顶架制作均在晚上零点开始,不让外人观看。赵义说,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活,别看只拉几根绳,对人力气大小的要求非常严格,别的地方之所以不能做无根架火就在于此。记者还了解到,虽然只要是南庄人都可以学这些技术,但目前全村能绾这个绳索的也就五六个人。这些更使南庄架火显得神密而珍奇。
南庄架火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那就是引火燃炮时妙趣横生——不需人直接点燃,而是靠架火对面和左右对角的引火装置(俗称码儿)相互对打引爆,码儿对对飞穿对擂,樽樽火炮疾如闪电,簇簇火花争芳斗艳,金碧楼阁忽隐忽现,婉如海市蜃楼。这“无根架火”的引线点燃后很快进入到塔楼,塔楼燃起来,紧接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会接连不断地响起来,炸开以后的炮火又互相碰撞、点燃,这时夜色中火光四起,烟雾弥漫,一种喧闹的氛围陡然形成。火光、鞭炮爆炸后的闪电,形成簇簇火花闪烁,花团锦簇的楼阁在火光中忽隐忽现。火光随着炮声逐渐扩大,整个楼阁成为一尊燃烧的火塔。南庄架火的燃放这时便进入了最高潮。
南庄架火要走出南庄
南庄架火虽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但因其体积太大,制作太难,工艺繁杂,一直没有走出晋中。近年来,抢救、保护、开发民间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不让南庄架火的手艺失传,赵义老人开始在南庄村广收徒弟,如今他门下有20多个徒弟。而仅赵家就有6人在为南庄架火的传承做着贡献。其中赵义的二儿子赵五只4年前成立了南庄架火美术工艺厂,将全村的能工巧匠集合起来,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并不惜资金参加各种展览,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到南庄架火的风采。对于儿子的这种做法,赵义老人非常赞同:“这样,我们就不担心南庄架火会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