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规范行政许可 优化发展环境——市人大常委会行政许可工作评审侧记
发布时间: 2006-10-9 被阅览数: 562
次 |
|
“行政许可实施中仍有缺位、错位、越位现象;许可方式改革距法定要求仍有差距;程序运作和期限执行随意性大;许可收费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许可文书制作不规范问题比较普遍;许可监管还不到位……” 9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在进行,会议气氛严肃、热烈。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有序而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兴文、法工委主任王俊琪和参加行政许可评审工作的市人大代表先后发言,对行政许可清理工作、政务大厅效能建设、行政许可程序与期限执行情况、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许可案卷、文书以及依法规范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工作等进行详细评审,列举了其中不规范的具体表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法做好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宏,市委常委、副市长杨随亭从百忙中抽身,认真听取了评审意见,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市级行政许可主体单位的领导在会场上认真做着笔记。 源头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是一次权力革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关键性标志。今年我市二届二次人代会决定对政府部门行政许可工作进行评审,这是人大对政府工作监督的一种方式,是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一次检阅。其目的是通过具体行政许可行为的分析评议,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我市尽快形成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市二届二次人代会决定开展行政许可工作评审后,市人大常委会责成法工委对此项工作调查研究,拟订方案,随后,三上主任会进行反复认真讨论,指出:此次评审工作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创优政务环境、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基层、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目标,通过对政府行政许可工作的评审,进一步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完善和落实,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优化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并在整个评审工作中坚持依法评审、监督与支持相结合、把握评审重点等原则,以市人大代表为主体,严格选调评审人员,严格工作纪律,保证评审的健康进展。同时让被评审部门参与这项工作,共同参加调研、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一起谋划整改办法,以充分调动被评审部门整改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评审组把评审重点放在日常工作大量存在的、容易出现问题的、老百姓关注的行政许可的主体权限、审批方式、程序、文书、收费、监管等六个方面。 收获 今年5月,评审工作全面启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了由市人大代表、法制专业工作者等20多人组成的评审小组,经过4个月时间,对20多个行政执法部门、10多个企业进行了调研,抽查了100件许可案卷,详细进行了评审、讨论、归纳,产生了7个专题评审材料,并在第七次常委会上作了评审发言。这是一次规格较高、涉及面较广、时间较长、准备较充分的评审活动。 评审小组和被评审单位普遍认为,这次评审基本摸清了底子。从许可主体来讲,基本摸清了谁为法定许可主体,谁为授权许可,谁为委托许可;从许可内容来讲,基本摸清了什么为行政许可,什么为便民服务;什么应审批,什么应审查;什么收费合法,什么收费不合法。从许可方式上讲,基本摸清了许可部门应做什么,承担什么责任;被许可方应当做什么,承担什么义务。这些情况的澄清,不仅为我们进行行政审批事项的继续清理提供了来自第一线的情况,而且也为人大实施有效监督,进一步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叠执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参评代表认为,自2004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清理。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便民手册》,系统地对许可事项、许可主体、许可程序、许可条件、许可时限、许可收费等内容进行了依法规范。同时以政务大厅建设为平台,实行了许可主体相对集中,一窗式办理,一站式审批,每年办结许可量近100项约40万件左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市级行政许可工作开始步入法制轨道。从总体上看,许可清理和主体确认比较扎实;许可内容和许可过程的公示公开基本到位;许可程序运作和许可文书制作相对规范;便民措施和服务方式正在不断创新;内部监督和责任考核已列入议程。但是人们仍然感到,经济建设的软环境还不宽松,特别是在引资上项目上,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评审从六个方面初步找到了症结。
|
|
|
|
 |
热 点 推 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