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一个过去不被人注重的项目,蕴藏着推动榆次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巨大潜力。节能——为农民减少大笔开支;环保——使庄户人家有了城里人一样洁净的环境;增收——能促进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个又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点为农民营造了更好的致富环境。
蕴藏在废物中的宝藏
沼气是一种可燃气体,由于这种气体最先在沼泽中发现,所以称为沼气。沼气是有机物在隔绝空气,配合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的条件,经过沼气细菌作用产生的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无色、无臭、可燃,正是现代生活城市人的主要燃料,但不同的是,城市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甲烷主要来自于天然气和煤气,其成本之高,许多人都有着深切的体会,而沼气来自于粪便或秸秆等一些久已被人们视为废物的垃圾堆中。可以说,沼气是一种优质的燃料,热值较高,热效率比较稳定,使用方便,成本低,其技术经济性仅次于液化石油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沼气的有效利用产生出巨大的价值。据测算,每户建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投资2000元左右,能使用15—20年,可满足一家4—6口人烧水、做饭、点灯的生活用能问题,仅此每户每年可节约3—5吨煤,合1000元左右。沼气除直接作炊事做饭炒菜照明生活用能外,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沼气灯对温室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使黄瓜增产30%,芹菜增产25%,西红柿增产20%。一个10m3的沼气池,一年提供的沼肥(32立方米)相当于50Kg硫酸铵、40Kg过磷酸钙和15Kg的氯化钾。施用沼肥能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果树增产,幅度在5%—20%。用沼液浸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增加幼苗抗病能力。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育肥猪,可使猪提前一个月出栏,每头猪平均可节省成本40元;沼液养鱼,可增产10%;沼渣栽培蘑菇,可增产增收30%……一个沼气池一年可产生2000元的经济效益。沼气的利用又可降低劳动力的付出,有效地减少劳动时间,一位普通农家妇女做一顿饭的时间可从过去的1.5小时减少到40分钟左右。
沼气的开发利用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密闭式沼气池建成后,人畜粪便直接排放到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在沼气池密闭条件下,微生物分解物质和能量代谢呼吸释放出的惰性物质可在池内循环利用,不存在堆沤方法产生的环境污染;可直接排入河流,不产生二次污染;农村使用沼气,还能有效地减少传统炊事烟熏火燎所带来的红眼病、哮喘病等疾病。
总之,农村发展沼气池,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好项目;是多层次有效综合利用农业有机物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有效技术;是解决农村燃料短缺,提高用能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生态,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应加快推广。
农户:受益之后话沼气
由于部分农民对沼气认识的不足,使我区沼气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一再加大农村沼气业扶持建设力度,但发展速度依然比较缓慢,且乡村之间差距较大。据统计,在财政的支持下,2003年建成沼气池107户,2004年建成沼气池157户,2005年建成沼气池80户,2006年建成沼气池80户,截止2006年底建成的沼气池仅有424户,与我区整个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远远不符。
但走进这424户农民建起的沼气池,记者从这些农民那溢于言表的喜悦,干净整洁的院落,仍然看到了沼气发展对改变农民生活质量的巨大潜力。
石羊坂——温室沼气助农民致富2006年,在区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位于贫困山区的东赵乡石羊坂村实现了整体搬迁,在农民新村内建起了新房,盖起了蔬菜种植温室,有了直通城里的柏油路,打下了旱涝保收的致富井,使该村一跃发展成为省内知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也从过去的1453元达到了现在的5638元,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该村村民白贵财喜滋滋的告诉记者,其实石羊坂人致富的一大法宝就是建设沼气池。2005年冬天,石羊坂村整体温室规划建设伊始,区乡两级党委政府就把沼气建设作为新村规划重要内容来抓,在每一座温室内均建起了沼气池,人畜粪便直接排放到沼气池内,所产生的沼气不仅满足了农户做饭照明之用,同时在温室内点燃沼气灯还能促进蔬菜的生长,用沼肥种出的蔬菜无污染、无公害,既提高了产量又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市场价格大大提高,沼气池成了全村百姓实实在在的“致富池”。该村村民白生娥说,把沼气池建在温室下面,冬天产气量和夏天一样多,让咱农民的生活变得和城里人一样方便。
陈胡——“一池三改”营造秀美家园修文镇陈胡村的程翠珍依靠省市区财政提供的800元钱资助款,2006年10月,自己仅仅花了1000余元就在自己家院里的猪圈下建了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开始,村乡两级领导来她家动员建沼气池时,程翠珍还很担心怕钱白花了,万一产气量不高,不就等于花一大笔钱在自家院里建了个大粪坑吗?没想到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不仅很快就让她家用上了充足的沼气,而且家里院里也变得干干净净。春意融融,记者在程翠珍家里看到,她家的小院一尘不染,地上根本找不到任何牲畜的粪便,空气里弥漫着的是程翠珍刚刚蒸好的馒头的香味。程翠珍笑呵呵的说:“我家养了14头猪,过去屋里外面飞的是苍蝇蚊子,地上到处是猪屎,那臭味都能把人熏倒,上哪还能闻到我这馒头的香味呢?”沼气改变了农民世世代代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与现代文明变得越来越近,生活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像程翠珍这样的农户目前在陈胡村共有24户。
东长寿——秸杆沼气变废为宝修文镇东长寿是榆次远近有名的富裕村,但养殖业发展相对较少,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一班人通过积极努力,引进了农作物秸秆发酵,产生沼气技术,并在2006年由村集体补贴2000元,12户人家建起了沼气池,使这里的农户也享受到了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现实利益。农民点灯不用电,做饭不用煤,和城市市民有了相同的生活环境。该村村民温顺年自豪的告诉记者,如今我们用上沼气是一次投资终生受益,仅去年到现在省下的烧煤款就已经足够当初的投资,今后不用再花一分钱就能点灯做饭的好事,终于成为了现实。
区委政府:大投入支持沼气发展
区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06年,区委书记王建林、区长王继堂在我区农村工作会议和深入实际调研时,多次强调一定要把农村沼气的发展大力推动起来,使其成为榆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求各相关部门一定要深入实际,加强宣传教育,使农民的认识得到提高。
2007年新春伊始,在制定榆次“十一五”发展规划时,区委政府高屋建瓴,把沼气工程列入整个“十一五”发展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在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又将生态富民沼气工程列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工程之一,使榆次的沼气业发展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3月5日,全区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会提出,我区今年在农村将发展新型能源10000户,其中沼气建设为6000户。区财政为此将拿出200万元资金鼓励支持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并强调,我区将加大沼气技术力量的培养,建立健全相应服务体系,引进最先进技术,使农民的沼气池真正发挥良好的使用效果,让农民能够从中真正受益。要求全区上下要抓住从中央到地方对沼气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投入扶植力度较大这一契机,结合榆次自身特点,协助农民发展沼气业,通过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沼气建设与畜牧养殖相结合、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这一手段,使农村沼气业加快发展,沼气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区农村沼气的发展,将主要采取6种不同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包括以农户为主体的“一池三改”模式,使建池与农民的改厨、改圈、改厕相结合;以整个村落为主体的大中型集中供气模式;围绕榆次蔬菜种植业发展,在温室大棚内建设的“四位一体”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围绕养殖业和种植业而制定的猪——沼——果模式;围绕农田秸秆再利用而制定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模式;以及城中村发展所需要的其他新型能源建设模式,为农民结合自身情况,提供了较为全面的选择。
千村万户:把沼气建成致富法宝
万户新型能源落户榆次农家,将为我区农民提高生活条件、改善自然环境、降低能源投入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蔬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富民工程。全区各乡镇目前已纷纷行动起来,特别是修文镇和张庆乡,他们分别提出,将在年内新发展建设1000户沼气池,其他各乡镇也因地制宜,相继拿出了各自的建设方案,并积极派人外出取经学习,培训相应技术人员,积极协助和帮助农民搞好沼气池的建设。如今,榆次农民的认识正不断提高,沼气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也将不断得到体现。
修文镇陈胡村党支部书记柳江庆介绍,目前农民争先恐后要建沼气池,把建沼气池看成了致富的一大法宝。今年,仅该村建沼气的农户完全有可能达到360户,使沼气普及率一跃发展到80%以上。他说,如今,我们农民已经把沼气看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祥瑞之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气。一气在手,百业腾飞,沼气一定会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