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市名牌与质量信誉工作会议上获悉,在品牌建设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我市将加快名牌战略实施步伐,进一步改进名牌评价工作,继续加大“打假保名”力度,积极争创中国名牌,努力打造品牌晋中。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现有有效期内山西名牌产品38个、质量信誉等级企业达到130家。名牌产品与质量信誉企业总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27%。2008年、2009年,38家山西名牌产品企业年产值分别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的27.9%、26%,税收分别占27.2%、46 %。同时,以名牌为载体的大企业不断涌现,目前全市有16家名牌产品所属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名牌已成为推动晋中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名牌产品的不断延伸在优化全市产业结构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分布在全市煤化、纺机、建材、机电、农产品、医药等14个重要行业的名牌比例达88%,且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名牌产品已占据半壁河山。同时,我市以榆缆、太谷玛钢、平遥减速器等为代表的机电行业,以绵山景区等为代表的旅游服务行业,以安特生物制药、黄河中药、广生胶囊等晋中名药为代表的医药工业,以汾矿集团、安泰集团等为代表的煤化行业,以大华、宏艺玻璃器皿、格芙兰纺织等为代表的轻工业,以经纬纺机、鸿基科技等为代表的纺机工业的名牌优势企业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龙头和集群基本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名牌经济发展的横向比较差距仍然较大,中国名牌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名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推进名牌战略的文化氛围和服务环境有待改善,全市品牌建设面临着更加广泛、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此,全市名牌与质量信誉工作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自愿、公正廉洁的原则,进一步改进名牌评价工作,创新评价机制,完善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确保名牌产品的权威性和竞争力;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着力抓好区域品牌的创建工作,培育产业集群,有重点地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培育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品,积极争创中国名牌,努力打造品牌晋中。要加大“打假保名”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假冒名牌等侵权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名牌声誉,优化名牌发展公平、公正的市场空间,创造名牌发展的良好环境。 (江 涛 安黎霞)
|